2019年申请材料分析

(来自评委的话 – 五川人)

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我用业余的时间,线上线下指导家长和学生申请奖学金,申请夏令营,申请大学, 告诉他们该如何针对性地申请: 先了解申请的要求,再把自己的背景和诉求展现在申请文件里,同时用具体的例子,把自己和大量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和突出出来,去争取有限的机会。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主持了《管爱玲中文教育奖学金》2019年度申请评审工作,第一次把自己放到了过去十年经历的对立面,负责在大量的申请中选拔15%的人作为得奖候选人。

这是一次很有挑战的工作,不但责任大,而且是第一次做,但好在有过去作为对方角色的经验。我阅读了所有171份申请材料,也和其他评审人员讨论了评审的标准和喜好。今天我就来总结105份学生申请材料中看到某些有代表性的特点,说说我认为申请人需要提高的地方。这是给本年度的申请人的一种反馈,也希望可以帮助以后想申请本奖学金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更有效地准备材料,甚至提醒他们在以后申请其他奖学金、夏令营、比赛、和大学时把申请材料做到更高一层。

首先,和所有其他的奖学金或者比赛一样,每个活动有它的独特的目的,对申请条件也有它们的要求,这些都是通过申请表来收集相关的申请材料。评审人员从阅读申请材料来选出符合要求和最接近活动目的的申请人作为最后的幸运儿。本奖学金旨在奖励在美国和加拿大努力和坚持学习中文的学生及致力于中文教育的老师,希望他们光大海外中文教育。如果要仔细分析本奖学金选拔获奖者的要求话,这几个关键字就隐含着选拔的主要条件:

努力, 坚持,光大,学习,教育。

本奖学金和其他比赛的要求和选拔标准有差别吗?有的话,差别在哪里? 差别很大。 我们常见的其他比赛或者竞争激烈的活动,他们大多强调:

优秀, 成绩,贡献,背景,付出,等等。

简单地说,本活动看重的是过程:如何做的,为什么做的,做了多久,以后还会做吗,影响有多大,等等。至于做的结果如何,不是最重要的;结果是不是比他人好,不是比较的标准。

而其他比赛多看重的是结果:在什么范围内容做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有什么结果,比他人好多少,等等。至于是如何做到的,不是考虑因素;用了多少精力做到的,不是考虑因素;以后是否能重复,不是考虑因素;是不是独特,不重要。

注重结果的竞争容易导致投机行为:一次性,突击性,作弊,并列得奖, …等等。 而注重过程的竞争需要长期的经历,而长期就有起伏,就能表现性格,就能帮助预测以后的行为和结果。

再看本奖学金的申请表。 申请表大部分问题是选择题, 只有三部分是要填写的:

  • 个人的基本信息, 包括: 中文姓名, 邮寄地址,
  • 推荐人名字
  • 按题目写短文: 用 600 字左右讲一个自己上中文课或者使用中文的故事

照说,本活动的申请要求比较简单而又明确。任何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应该是先比较了活动的要求和自己的背景后才酌情决定是否参加,而不是看到工作量较少才申请。 但是,有部分申请材料并没有去了解本奖学金的目的或者理会申请的要求,而是按自己(学生,家长,或者老师)的理解,可能是根据参加其他活动的经验,提交申请材料。这样,申请人的背景可能很好,而申请材料没有准确地表现出来。这里总结几点没有竞争力的申请材料。

  1. 基本信息部分, 有个位数的申请人没有给中文名,尽管姓是汉语拼音的姓, 或者同时给了中文名和英文名。 这种信息不是说多么有用,或者有法律要求,而是在检测申请人是否能按指示办事的态度。
  2. 邮寄地址照说应该比较标准,但有15%的申请人没有填写完整的地址,地址里没有城市,没有州名。大概申请人平时给地址的对象都是附近的同学或者老师。这反应的是对本奖学金的了解不够,可能以为就是本学校举办的活动。
  3. 申请材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把本奖学金的申请当作一种写作比赛,用和年级不匹配的词汇,或者直接堆以往的比赛成绩。尽管短文要求是600字,结果内容堆满了历年在各地过奖或者参与活动的清单,讲如何学习的部分太短。
  4. 部分申请人参加过一些比赛,就把以前的参赛作品不加修改地直接拿过来作为申请短文。比赛包括在中国的比赛,其内容有向主办单位表决心的语句。这样根本没有回答本奖学金短文的题目。
  5. 绝大部分申请短文语法正确,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的完美。内容却是讲自己以前怎么不喜欢上中文,因为太难。如同用干巴巴的句子来描述自己是如何幽默一样。
  6. 有6年级7年级申请人的短文,文章结构漂亮,承上启下的连接词用法漂亮,结尾要表态如何如何。而填表的地址却不完整, 或者拼写大小写不分。这很难让读者理解申请人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7. 若干篇短文主要讲自己2岁,3岁,5岁时和爷爷奶奶学中文的故事,却把更大年龄的学习过程一笔带过。或者讲朋友学用中文的故事。这也是没有准确地表现本奖学金选人的宗旨。
  8. 短文描述的“学中文故事” 的动力有太多的雷同。主要有这几种: 要和外公外婆沟通;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要吃中餐;要在过中国节日时表演;要做中美沟通的桥梁; 等等。只有2篇提到现代中国:看【古装】电视剧,以后工作可以和中国公司打交道。这也许是海外中文教育的问题,缺少对现代中国和现实生活的介绍, 难看到学中文的长远的好处。
  9. 推荐信的内容和申请人的短文有很大部分重叠。显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去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对申请人的认同。
  10. 相当一部分短文被他人修改的痕迹太浓。从中看不出年级,看不到我们平时见到华裔孩子的语气,看不到学的部分,看不到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而这些却是本活动注重的因素。

当然,申请中也有一些优秀的材料。他们能脱颖而出,深深地打动评审人员。主要在这几方面。

  1. 非中文家庭环境的申请人的短文普遍很真实,很生动。 每个人的原因不同,学习的出发点和困难不同,坚持下来的方式也不同。这使得他们都容易突出。
  2. 有部分申请人表述的学习动力是为了帮助父母做小生意,帮助照顾弟弟妹妹,或者帮助爷爷奶奶改变“坏习惯”而学中文的故事, 真实,生动。
  3. 配合父母,或者是和父母保持有效地交流而坚持在家使用中文的故事。
  4. 利用自己中文背景,在各种场合帮助只讲中文的人的故事。把有限的知识用到合适的地方才是学习的目的,才是值得鼓励的。
  5. 在中文资源不丰富的地方,花大量时间和经历学中文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是紧扣主题,表现努力,坚持的过程,他们使用中文就是光大。而这正符合本活动的要求和目的。

因此,我想说的,《管爱玲中文教育奖学金》从第一年起就是一项竞争激烈的活动。和其他活动一样,参与者要想在竞争中胜出,申请材料必须有的放矢, 必须真实,必须认真。

希望下一年能看到更高质量的申请材料。

The English version is available too.